“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疫情防控期间和疫情结束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契机,把大国战疫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多个渠道,讲好战疫故事,说透背后的道理,呈现好理论担当,强化价值认同,为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兰芷式”熏陶。呈现理论担当,用好思政“金课”主课堂。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一是要有理有据,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底气”。对于抗疫经验和成绩,要善于和科学理论讲解结合起来,聚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事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引领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有板有眼,敢于直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把问题讲透讲好。思政课要敢于真碰问题、碰真问题,学生困惑什么思政课就回应什么,用理论回应好现实中的问题,把疫情防控的鲜活素材转化为提升思政课实效的“强心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产生价值认同。
“浸润式”融入。挖掘思政元素,用好课程思政“主渠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环节。疫情的暴发和疫情阻击战,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和课程都应该增强使命感,将疫情内容融入课程,充分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比如,生命科学课程可以从病毒的产生和传播分析入手,加强对学生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动物科学类课程可以从新冠病毒的防治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相关生物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入手,加强学生投身科研的使命感。
“一张网”推进。利用新媒体平台,奏响网络育人“交响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用好新媒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网络育人。一是要及时分享,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讲述战疫故事,让学生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及时将疫情暴发以来涌现的感人故事、动人场景、励志瞬间及时推送给学生,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二是要转换话语,利用新媒体的丰富性讲好战疫故事,让学生在网络的众说纷纭中听懂党的声音。要通过优美的文字、美丽的图片、走心的视频、感人的故事,在创作上实现个性化、在表达上实现可视化、在使用上实现互动化,构建起利用疫情防控的多维度素材、开展多维度思考的网络育人协同新格局,让学生在新媒体产品中提升认知、加强认同。
“熔炉式”锻造。推动实践育人,丰富第二课堂“加油站”。疫情防控是一场大战、一场大考,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一是开展体验式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治理、岗哨执勤、物资分发等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回报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二是开展沉浸式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青春战疫云相聚”主题团组织生活,说见闻、谈感想、聊体会加强思想引领;通过手绘、动漫、视频等方式创作反映战疫相关的文艺作品,在创作中强化价值思考。三是开展感悟式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疫情结束以后,可以组织和战疫相关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理性思考和认识。总之,通过不断优化和战疫相关实践育人内容和环节,不断提高实践育人参与率和覆盖面,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本次大战大考的理性认知,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